
馬藍大約是在清朝因為染布需求由中國引入台灣,染料的製造方法是將大量的馬藍葉子置入大桶中泡水,經過數天攪伴、靜置後,加入新鮮的莖葉及熟石灰快速攪伴至出泡,最後靜置一晚,去除上方的溶液,取出名為「藍澱」的沉澱物。需要染液時,則再將藍澱兌灰水,並加入一定比例的葡萄糖、麥麩、麥芽糖、米酒等材料使其發酵製成染液。
藍染工藝在台灣被廣泛使用,除了閩南、客家族群大量使用外,平埔族、布農族及泰雅族等原住民族,也有使用藍染的傳統。而新北三峽正是清末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中心,雖然後來因合成染料的興盛及西服、和服的流行而漸漸式微,但當地到現在還留有許多染坊牌樓、工具等文化。現在到三峽,還能透過親手染布體驗這項曾經輝煌一時的工藝。
除了做為染料,馬藍也是一味中藥材。中藥材中的「板藍根」,原是將十字花科的菘藍的根乾燥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效果,中華民國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治療COVID-19中草藥複方「清冠一號」中,便有這一味藥。
資料來源 : kplant
閱讀更多規格 馬藍 Strobilanthes cusia (Nees) Kuntze
盆子尺寸 | 3 吋盆 或 5 吋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