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原生蔬菜~龍葵及光果龍葵
本省地處亞熱帶,傳統原生蔬菜種源頗多如龍葵、少花龍葵,隼人瓜及過溝菜蕨等,上述原生蔬菜由於繁殖容易且對環境適應力強,故散見於田間野外。鑑於本省夏季高溫多濕,蔬菜栽培不易,因此將傳統放任的原生蔬菜利用於經濟栽培生產,除了可紓緩夏季葉菜類因氣候因素所引起之供需失調現象外,尚可增加新興葉菜種類滿足消費者多元化之嗜好。本文旨在介紹俗稱黑甜仔菜之傳統原生蔬菜龍葵及少花龍葵之園藝性狀、栽培管理、營養成分及藥理特性,俾供菜農、消費者及喜好野外踏青者參考。
據Keeley氏(1983)報導:龍葵(Black Nightshade)生長於北緯54°及南緯45°之間等61個國家,為一普遍性之農業雜草(Holm 氏等, 1977)。 通常被認為具有毒性,惟某些品種在部份地區被做為人類之食物。 Fortuin及 Omta氏(1980)指出:在夏威夷、瓜地馬拉、千里達、蘇利南、西南非、印度、印尼、菲律賓、中國大陸均可見其在市場販售。在本省Nightshades主要有龍葵(Solanum nigrumL.)及少花龍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 Nakamura et Odashima)二種,均為一年生茄科草本植物。前者植株開張性較大,且匍匐地面,葉片較濃綠,生育中期即開花結實為蝎尾狀花序,每一花序平均八朵小花,花大,萼片缺刻大,果皮較不光滑,種子大而粗糙;後者葉色較淡綠為傘形花序,每一花序平均四朵小花,花小,萼片缺刻小,果皮光滑。少花龍葵之果皮較光滑故亦稱光果龍葵,目前野外田間以少花龍葵植株較多,少花龍葵依葉片大小可分為大葉及小葉兩大群,其葉色、株型、莖部絨毛、莖色及葉緣形狀均略有差異。
資料來源 :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閱讀更多光果龍葵與龍葵差異

光果龍葵
萼片中裂,外被毛,果期時反折向下

龍葵
花萼中裂,平伸或服貼,被毛,纖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