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鬱金是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可達1公尺。具地下塊莖,白色。冬季或乾季會落葉休眠。單葉,互生,有長柄,基部合抱成假莖狀,直接從塊莖長出。鮮少開花,花白色,總狀花序頂生。堅果。1753年林奈將太白薯命名為Maranta arundinacea。屬名Maranta是紀念義大利醫學暨植物學家巴托羅密歐·馬蘭塔(義大利文:Bartolomeo Maranta),種小名arundinacea意思是像箭頭一般的,形容它的地下塊莖。英文俗稱箭根(arrowroot),華文也有箭根薯這樣的名稱。另外,由於植株長得很像薑科鬱金屬植物,所以又稱為葛鬱金。葛鬱金的地下塊根富含澱粉,可食用。其澱粉易消化,又具有療效,更是做古早太白粉的原料。葛鬱金原本分布在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生長在溫暖潮濕的森林邊緣或林下較明亮的地方。人類食用與栽培太白薯的歷史悠久,距今約九千到一萬年前就有使用葛鬱金的跡象,約五千到八千年前開始栽培。現今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廣泛種植。相較於其他觀葉竹芋,葛鬱金很可能是竹芋科最常被栽培的種類。台灣通常稱之為粉薯、藕薯或太白薯,大約在明清時期便有栽培,一說是華南移民引進,一說是原住民自東南亞引進,可惜現在認識葛鬱金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花改場表示,葛鬱金的塊莖是原住民部落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除可生食或煮熟、炒食外,因富含澱粉、纖維質等成分,亦常做為太白粉生產的原料以用於料理勾芡等用途。織羅部落除生產葛鬱金澱粉外,也開發葛鬱金果凍及相關加工產品,對此,花改場特別將葛鬱金結合該場轄區常見水果,研製紅龍果、金柑、鳳梨、文旦等不同口味的葛鬱金水果糖片,以建立相關加工產品與技術。
葛鬱金在洗製澱粉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纖維副產物,以往會為了再利用這些副產物,將其做為堆肥使用;然花改場將這些副產物加工處理,將葛鬱金纖維應用於餅乾及麵包產品,並將農產加值技術與部落成分享,期望未來葛鬱金休閒食品能結合部落風味餐,讓各地民眾體驗原民部落文化時,亦能品嚐到原鄉農業新技術成果。
資料來源 : 食力 foodNEXT
閱讀更多
黃偉峰說,他曾自己拿過葛鬱金加工成的葛鬱金粉(阿美族語稱alida)和市售太白粉比較,同樣1公升的湯水,太白粉要20公克才能產生黏稠感,但葛鬱金粉的用料不到一半。而葛鬱金也不難種植,只要適度給水但遠離積水便能順利生長,幾年操作下來,約1到5月是最適合種植的時間,到11、12月便能收成。
不過也因為它太會生長,反而生鮮的保存變得較為困難。黃偉峰說,除非磨成粉,否則即使冰到冰箱它都會繼續發芽生長。有趣的是,黃偉峰自己測試以農藥、化肥,反而會長得比較差。
另外由於葛鬱金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大約每15公斤只能換取1公斤的葛鬱金粉。目前如何透過栽培管理方式,讓纖維不要太多,以及分析其他葛鬱金含有的營養成分,都還在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協助研究中。
葛鬱金在洗製澱粉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纖維副產物,以往會為了再利用這些副產物,將其做為堆肥使用;然花改場將這些副產物加工處理,將葛鬱金纖維應用於餅乾及麵包產品,並將農產加值技術與部落成分享,期望未來葛鬱金休閒食品能結合部落風味餐,讓各地民眾體驗原民部落文化時,亦能品嚐到原鄉農業新技術成果。
資料來源 : 上下游 News & Market
閱讀更多Specifications for 葛鬱金
8 存盆 | 裸根 または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