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才從軟橋朱菲比那帶回一批荸薺,又過了一個禮拜才有時間來到田裡。這兩分田是之前朋友的專案計畫結束後,閒置下來,於是有一年的時間讓我運用。因為考量自己的時間有限,一周頂多只能有半天的時間到田裡工作,所以我想的都是盡量找一些不需要照顧的作物來種。
當初的想法是,如果水圳的水可以穩定灌溉,只要在田區依照大概的等高線挖出不斷迂迴的溝渠,每條溝大約間隔 1~2米左右,中間的水道如果能夠經常有水,可以種水生植物,溝渠間的區域可堆高成菜畦,種些菜葉類作物,或是耐水淹的植物。但是體力和時間都不足以完成這項工作,最後只在田區兩側開了兩道縱向的排水溝渠,中間則開了四五條水平的溝渠便作罷。未來如果還有田可以做實驗,再來繼續完成。
今天拖著一籃荸薺沿著水道種下荸薺,這次用了兩種種法,一是種在靠近水的土裡,另一種是種在盆子裡,然後擺在水裡。
一個盆子種一棵荸薺。為什麼會想到要種在盆子,主要是因為荸薺要採收時很費力,必須一鏟一鏟把土挖起來才能採收到長在地下球莖,所以才會異想天開種在盆裡,將來要不管要採收或是移植帶走,都很方便。
一個下午只種了一排,還有些直接種在溝邊的土裡。